国家医保局26日公布十起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案例,像十记响亮的耳光,扇在那些把医保药品当“摇钱树”的不法分子脸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福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倒卖医保药品、山东省德州市徐庄村卫生室串换药品、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钱育才诊所倒卖医保药品……这些案例撕开了一个丑陋的口子:本该流向患者的救命药,正被一双双贪婪的手悄悄“回流”到非法渠道。而药品追溯码的全面应用,正在让这场闹剧难以为继。
回流药的危害,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严重威胁患者用药安全。这些药品可能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符合规范,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变质,患者使用后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同时,回流药的倒卖、串换行为,让医保基金成为不法分子的“唐僧肉”,损害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可怕的是,当基层医疗机构成“倒药中转站”,老百姓拿着医保卡买到的可能是“二手药”,医保的公信力就像被蛀空的堤坝,随时可能崩塌。
为啥这些人敢铤而走险?说白了就是“利”字当头。一方面,部分参保人员法治意识淡薄,为了一点小利,将医保药品倒卖,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和药店在利益驱动下,明知故犯,违规操作,串换药品、倒卖医保药品。另外,医保监管难度大,过去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难以精准识别回流药,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然而,现在,药品追溯码成“照妖镜”。这背后有实打实的法律撑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更是强制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赋码并扫码追溯。守护老百姓的“看病钱”,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进药品追溯码,更是给所有药品戴上“电子身份证”。从生产到使用全程留痕,想让药“回流”,先问问这串码答不答应。
一码断回流,重拳护医保。要让追溯码真正“长牙”,就得往实处砸锤子。一方面,基层卫生室不妨搞个“扫码开方+患者签收”双保险:医生开处方时必须扫码,系统自动记录药品去向;患者取药时签字确认,备注“本人使用,不转卖”,一旦药贩手里出现这盒药,顺着签字和扫码记录一查一个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别光等着报案,要用大数据多“筛筛”:要是某卫生室某类药的医保报销量突然飙升,但追溯码显示库存没怎么动,或者码上记录的使用地和报销地对不上,立马派人去查,让猫腻藏不住。另外,药店门口多贴几张真实案例:“某某村医倒卖回流药,被吊销执照还罚款十万”,用身边事敲醒糊涂人。此外,再鼓励老百姓当“监督员”,发现有人收药、卖药,拍照扫码举报,查实了就给点实在奖励,让人人都成回流药的“拦路虎”。
药品有码,不是给药添负担,是给老百姓的健康上保险。那些还想靠回流药发横财的,趁早收手,因为这码是底线,更是红线。药品有“码”,回流药难“回”。只有让每盒药的去向都清清楚楚,让医保基金一分一厘都用在刀刃上,老百姓才能拿着医保卡踏实看病。当每一分救命钱都在阳光下流动,民生保障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这才是医保的初心,也是这串“数字密码”最该守护的东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