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虽至,但暑热未消,民间常说“秋老虎”发威,此时正是阴阳转换、冷热交替之际,稍不注意,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守护身体健康成为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
那么,立秋后的饮食保健应注意哪些方面?“秋膘”还该不该贴呢?
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此时应调整作息,早睡早起,建议每晚10点前入睡,顺应阳气收敛;早晨5—6点起床,舒展肺气,还能降低血栓风险。“初秋温差大,需白天防暑、早晚加衣。健康人群可适当‘秋冻’增强耐寒力,但老人、儿童需及时添衣,避免受凉。”需要提醒的是,立秋后仍可能有高温,需继续防中暑,避免长时间暴晒。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可以控制在26℃左右,避免直吹,注意颈背、腹部和关节保暖。
不吃生冷海鲜
立秋时节的海鲜虽然鲜美,但由于气温仍然偏高,细菌繁殖活跃,生食风险较大。特别是贝类海鲜,更要充分加热烹制,切记不可贪食生冷。
因喜欢吃各种生腌海鲜,宁波男子感染了戊肝病毒,出现肝衰竭,治疗40多天才得以出院。
生冷食物若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和清洗,容易携带农药、化学肥料、细菌、病毒、寄生虫、虫卵等残留物。过度摄取生冷食物,极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损,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不吃寒凉瓜果
民间有“秋瓜坏肚”的说法,指的是立秋后不宜多食瓜类水果。
立秋虽至,但“秋老虎”威力依然不减,很多人仍然习惯食用冰镇瓜果来消暑,殊不知此时人体阳气已开始收敛,脾胃功能渐弱,吃过多的寒凉瓜果很容易损伤脾胃。
在我国传统养生观念中,西瓜、甜瓜等瓜类性质寒凉,立秋后应当少吃,特别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瓜果,更应避免直接食用。
不吃辛辣燥热
立秋后,天气将逐渐干燥,此时如果再食用过多的辛辣燥热食物,容易助长体内燥火,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
因此,像辣椒、花椒、胡椒、芥末等辛辣调料,这个时节要少用,火锅、麻辣烫等重口味食物也要适当控制。
秋天天气干燥,充足合理饮水对健康至关重要,每天至少喝7-8杯水,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
白开水是饮水的最佳选择,但如果实在不想喝白开水,也可考虑淡茶水、柠檬水、薄荷水、梨水等。比如将梨切片煮水,非常适合秋燥引起的喉咙不适。尽量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不吃肥腻厚味
常言道“立秋贴秋膘,冬天不挨冻”,贴秋膘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人认为,贴秋膘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存能量;但一味补充高脂肪食物,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基础病人群更要谨慎“贴秋膘”。
那么,“秋膘”该怎么贴呢?
多吃蔬果清淡饮食
秋季进补应以“清补”为原则,选择一些温和滋润的食材,如鱼肉、鸡蛋、山药、糯米、芝麻、莲子、核桃等等。此外,秋季正是大量果蔬成熟的季节。新型“贴秋膘”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杂粮谷类
冰糖炖雪梨:润喉“急救包”
立秋第一口甜,必须是冰糖炖雪梨!
做法超简单:雪梨去核切块,加几颗冰糖、一片陈皮,隔水炖30分钟,炖到梨肉软绵、汤汁清甜。
功效:雪梨润肺止咳,陈皮理气化痰,秋天喝一碗,喉咙润到能唱山歌~ 熬夜党、用嗓多的宝子,每天一碗准没错!
银耳莲子羹:皮肤“保湿水”
立秋皮肤干到爆皮?银耳莲子羹安排上!
秘诀:银耳提前泡发撕成小朵,加去芯莲子、几颗百合,煮到银耳出胶,最后撒把枸杞。冷藏后吃更绝,像在吃天然“润燥甜品”~
功效:银耳补胶原、莲子安神,秋天喝它,皮肤水当当,连睡觉都变香了!
山药排骨汤:健脾“加油站”
立秋要“贴秋膘”,但别瞎补!山药排骨汤才是王道~
做法:排骨焯水,加山药、玉米、胡萝卜,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小时,加盐调味就好。
功效:山药健脾养胃,排骨补气血,汤鲜味美不油腻,秋天喝既能补营养,又不会给肠胃“添负担”,老人小孩都爱喝!
荷叶粥:解腻“清道夫”
夏天吃太多油腻?立秋来碗荷叶粥刮刮油~
技巧:干荷叶煮10分钟取汁,用荷叶水熬白粥,快熟时加几颗莲子、少许冰糖,清香扑鼻!
功效:荷叶清热利湿,莲子养心安神,秋天喝一碗,清爽解腻,连体重都偷偷变轻~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史新燕 魏勇 助编 兰亚丹)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9/132114542.jpg" a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