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大语文”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与“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整本书阅读作为连接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关键路径。
小学四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从“基础积累”向“深度理解”过渡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单篇文本阅读经验,但对长篇文本的逻辑梳理、主题把握能力仍较弱;另一方面,此阶段是阅读习惯定型的重要时期,若缺乏系统引导,易陷入“碎片化阅读”“浅尝辄止”的误区。基于此,本案例聚焦四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实践,旨在通过科学的阅读指导与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过渡,为终身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案例描述
前期准备:构建梯度化阅读体系
书单精选
结合统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如《夏洛的网》《中国古代神话》),匹配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筛选涵盖童话、寓言、科普等题材的书籍(补充《灰尘的旅行》《看看我们的地球》等),形成“兴趣引导—能力提升—思维拓展”的梯度书单。选书时兼顾“趣味性”(如《夏洛的网》以动物友情吸引学生)与“教育性”(如《中国古代神话》渗透传统文化),确保学生“愿意读、能读懂”。
阅读空间优化
打造班级“静心阅读角”:增设绿植,张贴“慢慢读,会发现文字里的星光”等标语及名人读书名言,营造“无干扰”的阅读氛围;同时制定《班级阅读公约》,明确“阅读时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摆弄文具”等规则,从环境和纪律两方面为专注阅读提供保障。
中期实施:分层指导+沉浸式阅读
教师分层导读,降低阅读门槛
预读指导:聚焦“激发期待”,引导学生通过封面、目录、前言预测内容。例如读《中国古代神话》前,让学生观察封面“盘古开天”插图,提问“这个巨人在做什么?他身边的黑暗和光明可能代表什么?”,通过猜想激活阅读兴趣。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9/101718922.jpg" />
精读指导:聚焦“深度理解”,教授批注(圈画关键词、写下感受)、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情节脉络)等方法。读《夏洛的网》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标注“威尔伯—夏洛—坦普尔顿”的互动事件,并在旁批注“夏洛为什么愿意救威尔伯?”,引导思考友情的内涵。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9/101718192.jpg" />
略读指导:聚焦“效率提升”,针对科普类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教学生“跳读小标题、扫读关键句”,快速找到“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等感兴趣的内容,避免因篇幅过长产生畏难情绪。
引导“沉浸式阅读”,培养专注习惯
针对学生易分心的问题,设计“三步入境法”:阅读前“深呼吸30秒”,放下文具和杂念;阅读中勾画有感悟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阅读后“闭眼回忆1分钟”(想想刚读的内容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每天固定20分钟午读时间,教师全程陪伴阅读,不随意打断,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
后期反馈:多元测评+成果展示
分阶段测评,跟踪阅读效果
阅读前:通过“学习通”问卷了解学生对书籍的已知信息(如“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和兴趣点,调整导读重点。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9/101718992.jpg" />
阅读中:通过读书笔记(检查批注是否有自己的思考)、课堂讨论(如“夏洛用‘王牌猪’等词语赞美威尔伯,这些词有什么特别之处?”),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阅读后:开展“多元展示”——读书分享会(学生扮演“夏洛”“威尔伯”讲述故事)、读后感写作(如《我想对夏洛说》)、阅读小报、“学习通”知识测评(考查对科普书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全面评估阅读效果。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9/101719492.jpg" />
案例分析
实践成效:学生阅读状态的积极转变
专注力显著提升:通过环境优化、纪律约束和“沉浸式”训练,90%以上的学生能在20分钟午读过程中保持专注,课堂观察中“玩橡皮、东张西望”等分心现象减少,部分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延长阅读时间”。
阅读深度加强:从“只看情节”到“主动思考”——学生的批注从最初的“这个故事很好笑”,转变为“夏洛织网时一定很累,但她没放弃,因为她把威尔伯当朋友”(《夏洛的网》批注);读后感中开始出现对主题的感悟,如“神话里的英雄都很勇敢,就像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不能怕”(《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反思与改进方向
现存不足
测评体系需更精准:目前的“读后感”“分享会”“阅读小报”侧重“结果呈现”,对“阅读过程中思维变化”(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具体环节)的跟踪不足。
家校协同待加强:部分学生在家仍依赖“碎片化阅读”(如看漫画、短视频),家庭阅读氛围与学校脱节,影响习惯巩固。
未来改进思路
优化测评:设计“阅读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初读疑问—中期批注—终期感悟”,直观呈现思维发展轨迹。
深化家校联动:开展“亲子共读打卡”活动,推荐家长与孩子共读《夏洛的网》,并通过“班级群”分享“亲子阅读小技巧”,让家庭成为学校阅读的“延伸场”。
启示
整本书阅读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控制者”,从选书到测评,都需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避免“为完成任务而读”。
习惯培养需要“环境+方法+坚持”:四年级学生的专注阅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舒适的空间、明确的规则、可操作的方法(如三步入境法)”逐步养成的,长期坚持才能看到变化。
整本书阅读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不仅是“读一本书”,更是“学会如何与文字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未来将继续优化实践,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网易山西 郗艳 贾婷茹 助编 丁语彤)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9/10171934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