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近年来,东渚街道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居民急难愁盼的“小切口”入手,通过协商议事聚民智、多方联动解民忧、创新治理暖民心,切实将“家门口的幸福”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治理实践。
“家门口”的矛调站:调百家事,解万家忧
“没想到社区这么给力,很快就解决了困扰我们一个多月的烦心事!”王女士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连连道谢。原来,她的爱车在地下车库出口被道闸杆砸坏后,物业与厂家相互推诿,赔偿问题陷入僵局。
龙山社区获悉后立即启动“三调联动”机制:一是专业介入,邀请社区警务室民警,解读《苏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明晰各方责任;二是多元协商,社区调解委员会组织物业、厂家、车主先后召开3次议事会,讨论具体赔偿事宜;三是长效防控,经综合研判,给出专业指导建议,推动硬件系统升级改造。
最终与会各方达成一致意见,矛盾纠纷圆满化解。社区通过本案,进一步深化了“调解+普法+整改”全链条闭环工作法,为今后社区治理沉淀了宝贵经验。
“家门口”的交通网:畅连民心,通达幸福
清晨时分,玉屏路新设的公交站台前,居民们正有序排队等候通学3号线。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却凝结着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从“出行难”到“路路通”,周边公交线路正编织起居民幸福生活的交通网。
“以前送孩子上学就像打仗一样。”家住前山澜庭的王阿姨回忆道。此前,这片儿曾长期面临公交覆盖不足的困境:最近的站点需步行15分钟,遇到极端天更是举步维艰。网格员在走访中收集到80%以上的居民反映出行难题,社区随即启动相应改造计划。
通过居民座谈、联合踏勘等方式,社区先后开展8次调研,并联合专业机构制定优化方案。在交通影响评价评审会上,专家、部门和居民代表共同讨论,最终确定在玉屏路—行知路交叉口新增一对响应式公交站点,覆盖多个小区及幼儿园,惠及310路、通学3号线等公交线路。事后,社区汤书记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民生工程就是要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每个出行需求都能得到温柔回应。”
“家门口”的微治理:智护平安,创享宜居
每当夕阳西下,山湖湾社区南门广场便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孩子们在彩色的地垫上嬉戏追逐,老人们坐在崭新的休闲椅上唠着家常,而那一排造型别致的智能挡车器,正默默守护着这份安宁。这个被称为“社区会客厅”的空间,正是党建引领下社区微治理的生动注脚。
曾经的南门广场让居民们又爱又怕,外卖电动车呼啸而过,快递三轮车随意停靠,孩子们玩耍时家长必须寸步不离。“每天至少要喊二十次‘小心车子’”,居民李阿姨回忆道。这一状况在党员贺女士于社区议事会上提出后迎来转机。社区党总支迅速启动“三事分流”工作法:大事由街道协调、小事由社区解决、私事由居民自治。最终,社区通过召开3次居民研讨会、组织5次现场踏勘,最终敲定了“休闲椅+挡车器”的改造方案。
“现在带孩子出门,心都能放口袋里了!”年轻妈妈张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居民心声。这个曾经的安全隐患点,如今已成为东渚街道推广“社区微治理示范样本”,周边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社区治理,关键在“实”,核心在“民”。接下来东渚街道将持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小事,让“家门口的幸福”更有温度、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