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加达的外交部会议室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批评言辞毫不留情,他直言不讳地对中国进行指责。然而,坐在一旁的印尼外长却面无表情,似乎对这一切没有丝毫反应。瓦德富尔的言辞犀利,像是把自己的亚洲之行变成了针对中国的“反华演讲”,而印尼的冷漠回应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仿佛他们对德国外长的批评充耳不闻。那么,德国为何在如此经济依赖中国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与中国在政治上对抗?而印尼为何对此选择保持沉默,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外交算盘?
瓦德富尔的这场“外交表演”绝非一时兴起。早在8月17日,他便放出狠话,称中国“日益主张其地区霸权”。在抵达东京后,他的言辞更加直白,指责中国在台海、东海和南海的行为愈发“侵略性”,企图“单方面改变”地区边界。然而,尽管他的话语锋利,德国总理朔尔茨的立场却与之鲜明对比。朔尔茨始终主张务实的对华合作,而此时德国企业界的焦虑感愈加明显。大众集团CEO布鲁姆紧急召开会议,评估政治恶化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因为中国市场对其全球销量的贡献占据了40%以上。
这种内部的分歧并非偶然。德国联合政府在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各党派的利益却各自不同。瓦德富尔代表的是德国政界的“对华强硬派”,而朔尔茨更关注经济利益和现实需求。在2024年发布的中国战略中,德国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三重身份。但这种模糊的政策定位反而加剧了国内外的矛盾,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的安全政策思维发生了根本变化。
此次访问期间,瓦德富尔频频将中国与俄乌战争挂钩,指责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无人机零部件,甚至声称“没有北京的帮助,俄罗斯无法入侵乌克兰”。这种说法无疑突破了外交界的常规,这一表态迅速引起了中国外交部的强烈反应,发言人毛宁用“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个字严厉批评了瓦德富尔。然而,瓦德富尔似乎毫不在意,反而在印尼继续加码批评中国。
相比之下,印尼外长的反应堪称一场外交艺术的展示。在与瓦德富尔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印尼外长苏吉奥诺始终保持沉默,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面对德国外长的激烈言辞,印尼的冷静与淡定仿佛置身事外,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这种“选择性失聪”的外交方式,背后是印尼巧妙的平衡外交策略。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一直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2.7%,中国连续十一年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印尼与德国的贸易增长也很可观,但与中国的贸易量相比,远远不在同一量级。
印尼总统佐科推行的务实外交政策,追求的正是“自己的饭碗自己端”。不久前,印尼与美国签署了“资源换技术”协议,承诺向美方优先供应镍、钴等新能源原材料,且协议中特别要求印尼镍加工项目不使用中国技术。但与此同时,印尼并未放弃与中国的经贸合作,2025年印尼贸易部发布的出口增长计划显示,中国市场的贡献仍居首位。
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在东南亚国家中具有代表性,印尼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拉克斯马纳也指出,印尼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根据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立场。在经济领域与中国合作,在安全问题上与美国对话,这正是印尼的“中立”模式。在东盟峰会的公报中,印尼坚决捍卫“东盟中心地位”,没有采纳任何针对中国的强硬言辞,这种“集体静默”实际上是一种对外部势力介入的无声抵制。
印尼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具说服力。它向世界传达了一种信号:东南亚国家虽然理解各方的关切,但他们更关注的是务实合作,而非阵营对抗。瓦德富尔的批评在印尼遭遇“冷处理”,这反映出全球南方国家外交策略的成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国通过沉默、回避和灵活应对,力求最大化地维护自身利益。
与此同时,瓦德富尔的批评并未改变德国与中国的深度经济依赖。2024年中德贸易额超过250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大部分依赖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德国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30%甚至更高。在此背景下,德国企业的高管们开始感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因此面临巨大障碍。
这种经济依存与政治对抗的矛盾,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常态。德国企业界与政界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显著分歧,企业界更看重市场机遇和合作前景,而政界则更注重安全风险和价值观差异。法国、荷兰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对华政策也显现出类似的选择焦虑。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郑永年认为,德国的对华政策反映了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深层困境。一方面,欧洲希望迎合美国的“遏制中国”战略,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瓦德富尔或许尚未意识到,德国对中国的批评可能是对其经济利益的严重伤害,甚至可能在未来看到大众汽车将电动车生产线迁往中国的那一天。
瓦德富尔的飞机离开雅加达后,印尼官员私下透露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理解欧洲的关切,但东南亚国家更关注务实合作而非阵营对抗。”这一看似平淡的话语,其实揭示了当前国际关系的核心变化。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小国常常被迫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但印尼的沉默表明,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瓦德富尔结束亚洲之行时,俄罗斯的工贸部长宣布,中俄在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等项目上取得了新进展,这些合作不受西方制裁的影响,也未因德国的批评而停滞。这一事实突显了地缘政治天平的变化,小国外交策略的灵活性正在改变国际博弈的规则。在全球地缘战略最活跃的东南亚,印尼的“集体静默”无疑为全球外交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面对大国博弈,东南亚国家选择保持谨慎与平衡,这种外交智慧无疑将在未来的国际秩序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时代,沉默往往比喧嚣更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