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酸辣擀面皮、锅盔拌擀面皮,3号桌。”4月2日,在金台区陈仓园内,宝鸡平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瑞正忙着招呼顾客。进店的人一拨接一拨。
在宝鸡,擀面皮店遍布大街小巷。想要脱颖而出,创出品牌,并不容易。
资料图
“我之前在广东等地生活过,对很多地方的口味比较了解。来宝鸡旅游的外地游客比较多,因此我调制出不同口味的擀面皮,以满足各地顾客的需求。”李英瑞说。
慢慢地,李英瑞的擀面皮有了酸辣、香辣、酸甜等口味,创新研制出的过桥面皮、茴香面皮、汉堡面皮、寿司面皮、锅盔拌擀面皮、麻花拌擀面皮等产品也深受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顾客的喜爱。
生意越做越好,李英瑞又瞄上了外地市场。截至目前,她已在咸阳、西安、榆林、渭南、兰州等地开设了近20家擀面皮店,年营业额达700多万元。
李英瑞通过10多年探索,把擀面皮这个小生意做成了全国连锁店。
资料图
近年来,像李英瑞这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宝鸡的擀面皮产业也不断壮大,擀面皮销量不断增长,同步带动小麦、食用油、辣椒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擀面皮企业与农民签订了合作协议,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农技人员在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还确保了原料的稳定供应。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小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带动了农民增收。”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谦风学说。
在擀面皮产业聚集区周边的各个村子,很多村民在擀面皮企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们通过电商、技能、产业帮扶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宝鸡擀面皮产业化扶贫项目涉及全市12个村,累计培训2000余人、间接受益3000余人。”张新怀说。
企业为“拓市场”持续探索创新,政府部门也为“打品牌”出招助力。
资料图
擀面皮作为宝鸡传统小吃,还承载着传承和弘扬当地地域文化的使命。2023年,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面皮》,讲述了“面皮人”的奋斗史,同时带动宝鸡擀面皮线上线下销售一路飘红、远销海外。演出当月,宝鸡擀面皮销售额增加5000多万元,行业整体产值提高20%。
“话剧《面皮》是‘文艺+产业’的一次实践。不少擀面皮从业者和经营户看后,内心触动很大,认为这部话剧使他们经济上获利,精神上备受鼓舞。在创排话剧《面皮》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将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宝鸡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文艺精品创作和时代发展,让文化艺术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陈红科说。
资料图
从小麦到面皮,从田间到车间,从餐馆到舞台,多元创新把擀面皮产业链上的农民、企业、专家、演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宝鸡擀面皮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绽放出无尽的可能性。
资料图
“各方合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宝鸡擀面皮还将迎来更大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视角投向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宝鸡擀面皮产业发展能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张新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