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每日法律资讯,知天下法律大事,欢迎关注国咨法听
【高层法治动态】
【最高法:细化商品房规定】
7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对于商品房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了细化、具体的规定。该解释自2025年7月24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吴景丽介绍,此次司法解释的一大亮点是放宽了对房屋类型、套数、性质的限制,将保护范围从“保护居住需要”拓宽为“保护居住生活需要”。(来源:央视新闻)
【国咨说】
最高法将商品房消费者保护范围从"居住需要"拓宽至"居住生活需要",看似细微调整实则为颠覆性突破。新规通过"居住生活"的弹性表述覆盖了商住两用、养老公寓等场景。但消费者在购房时需警惕开发商的反向操作,例如部分房企可能以"生活配套设施未达约定"为由,将逾期交房责任转嫁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也应更加审慎地审查购房合同,明确约定房屋交付标准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具体要求,以防被开发商的模糊表述所蒙蔽。
【国内热点】
【北京:用软件抢占某博物馆门票销售获利94万,获刑10个月】
日前,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发布10起涉文化领域典型案例。据了解,2024年5月至7月,张某某伙同他人在福建省厦门市非法使用从庄某某处购买的北京某知名博物馆抢票软件,在网络上大量抢占该博物馆的门票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上销售获利,违法所得94万余元。法院经审理认为,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来源:澎湃新闻、北京日报)
【国咨说】
目前,技术黄牛已形成"软件开发-账号租赁-分销获利"的全链条产业,而门票资源稀缺性使其溢价空间远超普通商品。治理此种现象需三管齐下:立法端尝试增设破坏公共文化服务秩序犯罪;技术端强制预约系统引入行为验证机制(如动态手势识别)。博物馆更应革新票务规则,对高频访问IP实施出票延迟,开放企业团体预约通道分流散客压力。
【国际热点】
【法国:斯特兰蒂斯遭遇集体诉讼】
消费者协会UFC-Que Choisir于7月22日宣布,已对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发起集体诉讼,要求为因强制停驶而受到影响的高田气囊车辆车主支付赔偿金。今年6月底,法国政府下令所有品牌的汽车制造商对另外80万辆配备可能存在缺陷的高田安全气囊的汽车进行强制停驶。因该问题而被禁止上路、等待更换装置的车辆总数升至170万辆。此项决定是在一起因气囊爆炸而导致司机死亡的事故后作出的。(来源:欧洲时报)
【国咨说】
本案为中国车企敲响警钟,其特殊价值在于突破了"强制召回"与"民事赔偿"的割裂状态,即法国政府下令停驶后,消费者协会立即启动集体诉讼主张使用权益损失(如交通费、车辆贬值)。反观国内,车主通常仅能申请免费更换零件,对厂商怠于召回导致的间接损失却难以索赔。监管层更需完善"缺陷认定联动机制":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公告应自动成为法院认定产品缺陷的关键证据。
【媒体评论】
【央视网评:安全生产这根弦到底怎么才能绷紧?】
日前,6名东北大学学生在企业参观时不幸溺亡,引发舆论关注。六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留给家庭无尽的悲痛。这血的教训太沉重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者难辞其咎。光追责显然不够,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防止悲剧重演?首先,技术上得升级。其次,制度上得扎紧。安全规章不能只贴在墙上。隐患排查必须落到实处,天天查,认真查,交叉严查,不能糊弄。特别是对外来人员,包括参观者,进入危险操作区域的管理,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防护措施要加倍。最后,监管上得瞪大眼。外部的监管力量得真正硬起来,不能光看报告、听汇报、查安检记录,得深入现场,穿透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真刀真枪地查问题,用铁腕倒逼企业把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央视网)
【国咨说】
这起事故以惨痛的方式揭开了安全生产领域“形式主义”的顽疾。部分企业常以“已开展安全培训”作为免责理由,然而培训内容往往仅停留在签字打卡层面。本案的关键突破在于提出“对外来人员的防护措施需进一步强化”,这实际上确立了针对参观者的特殊保护义务,即企业需为非专业人员配备专职监护人员,并在危险区域设置物理隔离设施,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安全操作体系。安全措施不应仅仅是形式,而应成为确保每一位进入工作区域人员安全的重要保障。
【学者观点】
【吴汉东(烟台大学特聘教授):对传统“主客体二分法”进行反思和重构】
主体(人)与客体(物)是民法理论的基本范畴,“主客体二分法”源于人与外部世界有别的近代哲学思想。......当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智力创造活动的样态,对知识产权领域的主客体关系带来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传统“主客体二分法”进行反思和重构,即确立“创新”和“安全”的法价值观,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可用”和“可控”的尺度;厘定“谨慎”并“开放”的法律政策立场,保持知识产权法对人工智能问题的调控功能;探索“原则”和“规则”的法规范体系,包括对主体规则、客体规则、主客体关系规则的改造和完善。(来源:《法律科学》2025年第4期《知识产权“主客体二分法”问题研究:从传统到现代》)
【国咨说】
吴汉东教授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所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对“主客体二分法”的重构,旨在解决版权归属问题的核心困境。在最近一起涉及AI绘画著作权的案件中,法院以“人类未实质性参与创作”为由,驳回了作品的版权确认请求,这一判决凸显了现行法律体系在应对技术革新时的局限性。教授所倡导的“审慎开放”原则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其理论重构并非旨在颠覆传统法律框架,而是为了构建一条法律保护路径,以保障“人类主导的智能创作”活动。
【本期资讯团队】:
资讯编辑:张一诺 任鹏鸽
国咨说:律师司雪晴
【服务热线】172 7776 0650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