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原创中国外交部罕见严厉表态,对乌克兰发出最后警告,火药味浓
2025-08-12IP属地 湖北3

乌克兰最近的行为让中国不由得感到愤怒。2023年7月2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对53个中国个人和企业的制裁令,紧接着,次日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可谓火力全开。发言人郭嘉昆在镜头前的表情严肃而罕见,他毫不犹豫地发出四个字:“严正警告”。这几个字在中国的外交话语中寓意深远,远比“强烈谴责”更具分量,可视为对乌克兰行为的底线警告。

在过去的外交历史中,即使在中美贸易战最为激烈的时刻,中国也很少采取如此强烈的言辞。然而,这一次,泽连斯基所做的触动了中国最敏感的神经——主权、合法企业权益和国家战略资源,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触碰的底线。泽连斯基的算盘虽然打得响亮,但围绕这一策略的思考显得相当肤浅。

首先,他的举动可以被视作向美国示好,标志着对美方的政治投名状。正当美国面临特朗普的反扑时,泽连斯基迅速意识到机会,急于展现出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希望借此加强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以换取更多的军事援助。但是,白宫是否会对这种“示忠”行为心存感激呢?现实是,美国对中国企业的监管能力远比泽连斯基想象的要高超。美国清楚这不过是一场讨好表演,而就在制裁的前一周,美国国会内部正激烈辩论是否要继续提供支持,舆论动向早已悄然转换。

其次,泽连斯基试图在中俄之间制造裂隙。经过三年的冲突,尽管西方对俄罗斯施加了数以万计的制裁,但俄罗斯耐心应对,反而变得愈发稳健,而这背后无疑是中国强大的制造与供应链的支持。乌克兰深知这一点,希望通过对中企的打压迫使中国采取“中立”甚至后退的态度,然而泽连斯基显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对于中国而言,立场的选择更多地是基于原则,而非简单的队伍划分。

更致命的错误在于他将内政与外交混为一谈。乌克兰国内近期爆发了大规模抗议,反对声浪主要源于泽连斯基削弱反腐监察体系的决定,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民众在总统府前高呼“战争不是借口”,为了转移焦点,泽连斯基干脆将中国作为攻击目标。然而,这样的策略并未获得乌克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

早在2017年,中国企业便以重金收购了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试图实现深度合作。然而在2021年,乌克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终止交易,并强行将企业收归国有,中方的投资付诸东流。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失败,而是明显的政府干预与外交失信行为。

到了2023年,乌克兰教育部又加大了与中国在科研领域合作的限制,多项联合实验室项目被突然叫停,部分中国博士生被迫撤回国内,甚至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抛出所谓的“间谍案”。而如今对53家中企的制裁,实际上只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加速动作。

乌克兰似乎在试图逼迫中国站队,认为这是一种博弈策略。然而,这样的逻辑不仅不会促使中国转向,反而只会加速双方的关系破裂。中国的强烈回应明显更具有针对性,郭嘉昆提到的“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绝不仅仅是外交场面的空话,而是颇具实战化的信号。

从具体措施来看,中国商务部门开始对乌克兰的部分商品恢复出口配额限制。从2023年7月起,乌克兰向中国出口的葵花籽油、玉米和大豆等商品的审核明显减缓。与此同时,乌方期待的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援建项目、自2023年被称为重建关键的电网重建计划也遭到了暂停。包括在金融交易方面,中国部分银行对与乌克兰的跨境支付增加了审查,导致融资审批的时间被延长,资金流动受到人为拖延。

看似不露声色的每一个动作,实际上都是在对乌克兰的根本利益进行精准打击。而这些改变却显然超出了泽连斯基政府的预期。泽连斯基显然低估了中国在外交上的耐心与韧性。根据数据,2024年中乌双边贸易额预计将达到79.9亿美元,其中乌克兰对中国的顺差达到11亿美元,若中方在供应链中寻求切断,将造成乌克兰失去重要货币来源。

更为严重的是重建问题。世界银行估算,乌克兰战后的基础设施重建至少需要4110亿美元,几乎是其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然而,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意愿正在下降,特朗普更是表示任何援助都需要得到偿还。在没有中国的情况下,谁能承担起重建铁路、电网、港口、住宅和机场的任务呢?更为现实的是,中国如果彻底停止合作,那么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迅速填补这一空缺。

这一次,中方发出的警告信号十分明确。中国的不满不仅在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那句话中体现,甚至一些智库和半官方媒体也开始发声,警告乌克兰必须为错误的行为付出长远代价。舆论几乎一边倒,许多中国企业已开始评估在乌克兰的商业风险,考虑撤资或冻结现有的合约,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宣布“永不再合作”。

这种情景绝非“口头抗议”,而是产业层面的战略后撤。外交不仅是口号的较量,更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博弈。泽连斯基采取“讨好西方、打压中国”的双重策略实际上是短视的,他忘记了地缘政治并非短期内的快速决策,而是一场关于国家战略的长期博弈。

如今,中方不仅发出“严正警告”,更是开始逐步地削弱与乌克兰的关系。若泽连斯基继续执迷不悔,最终等待乌克兰的将不只是经济上的惩罚,还将是外交上的孤立与重建上的障碍。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这样一场不对称的博弈中,乌克兰是否有能力承受得起这样的代价?您的看法是什么?您觉得泽连斯基会改变策略还是会继续冒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理性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