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在前往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途中,公开对中国提出严厉指责,称中国不应做出两项行为。这些言论很快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瓦德富尔明确表示,第一,中国不能“单方面改变台海、东海和南海的现状”,第二,不允许中国“支持俄罗斯继续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和朝鲜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非法战争”,并将中国在台海及南海的行动描述为侵略性行为,强调这些行动已经对欧洲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谈及地区盟友时,瓦德富尔提到,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在亚洲的战略重要性。他表示,在印太地区,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与欧洲有如此多的共同价值观与利益,也面临着类似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威胁到自由的生活方式。然而,针对印尼的表述则较为简略,他仅提到东南亚国家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从中可以看出,瓦德富尔有意将日本推到“对抗中国”的前沿,试图将日本塑造为类似于“亚洲版乌克兰”的角色。 然而,这些指责并没有事实依据,特别是关于中国支持俄罗斯的说法。中国从未向俄罗斯或乌克兰的任何一方提供过军事支持,且在乌克兰的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承认所谓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也没有承认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此外,在所有版本的中国地图中,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等地区一直被标注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尽管如此,西方国家仍将中国维持对俄贸易视为“支持俄罗斯”,这显然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此外,欧洲在对俄罗斯实施第18轮制裁时,曾特别针对中国的两家地方性银行——绥芬河银行和黑河银行进行制裁,指控这两家银行帮助俄罗斯规避西方的经济制裁。面对这种指责,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对立陶宛的两家银行实施了制裁,立陶宛长期与台湾当局保持联系,成为中国反制的目标。显然,中国已经不再对西方抱有幻想,并采取了果断的反击措施。 德国外长的言论不仅激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引发了外交上的反击。8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作出回应,呼吁各方应尊重地区国家的利益,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维护共同的安全与稳定,而不是煽动对抗与紧张局势。同时,她再次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 然而,瓦德富尔似乎并未就此打住。在8月19日访问日本横须贺基地时,他再度发声,明确表示:“原则非常清楚,任何地方的边界都不能通过武力来改变。”他进一步补充道,不论是在欧洲、印太,还是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原则都适用。为了让外界更加清晰,他还强调,中国在军事扩张和全球科技领导地位上的“野心”已对该地区构成挑战,警告中国不要试图改变台海现状。瓦德富尔甚至提到,《联合国宪章》中的“禁止使用武力侵犯他国”原则,也应适用于台湾海峡、南海和东海,这意味着他公然质疑中国对这些地区的主权。 瓦德富尔的言论显然并未吸取毛宁所提的建议,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这种态度无疑体现了欧洲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在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谈后,欧洲的紧迫感愈加明显。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州的会谈不仅未邀请任何欧洲领导人参与,还在会谈过程中提出了“边打边谈”的提案,这使得欧洲国家感受到被边缘化的威胁。因此,欧洲各国试图通过强化对中国的指责,来证明自己的战略价值,以确保美国持续支持欧洲的安全诉求。 从意大利梅洛尼政府到德国外长的言论,可以看出,欧洲国家在面对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时,急于向美国示好,采取一种“迎合”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外长的强硬立场显得尤为明显,他无疑是在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论”来博取美国的关注,并试图借此提高欧洲在全球舞台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