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的国会听证会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萨缪尔·考德尔发表了一番震惊众人的言论:“中国海军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我们应该停止扩建。”这句话不仅充满了寒意,更深刻揭示了美国对当前海军力量格局的深切焦虑。曾几何时,海上霸主美国高高在上,如今却不得不公开呼吁竞争对手“不要再造舰了”,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礼节性的,而是对现实的深刻认知与无奈妥协。
这不仅仅是美国突然有了和平情怀,而是他们惊觉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中国的舰艇数量与发展速度已经远超他们的预期,而美国海军的现状,却是令人堪忧。
目前,美军的舰艇总数已降至290艘,并且在未来的几年里,还将继续退役大量老旧舰艇。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强大优势,正在一点点消失。而与此同时,新的舰艇的建造进展则极为缓慢。所谓的“381舰艇计划”虽然听上去雄心勃勃,但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工厂老化、工人短缺、预算超支,导致美军的造舰效率远不及预期。每艘新舰的建造周期通常长达数年,且常常存在技术缺陷,令美国的造舰业显得力不从心。
更让人尴尬的是,关于外包造舰的讨论甚至激烈到国家安全层面。有人提出可以将部分舰艇建造任务外包给日本或韩国船厂,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国内造船协会的强烈反对,称这种做法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可见,即使是最基础的造舰问题,在美国也成了复杂的政治议题。
至于考德尔提出的“停止扩建”建议,其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劝说。美国军政界随后甚至提出,是否能与中国签署新版“华盛顿海军条约”,通过协议来限制双方的舰艇规模。这一提议让人不禁想起1922年日本被美国以类似方式限制战列舰吨位的情形。当时,美国拉拢英国、法国等国签署条约,迫使日本接受限制,进而稳住了其海上霸主地位。
然而,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2025年的中国与1922年的日本截然不同,中国不仅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且其造船工业已经实现了高效的流水线批量生产,能够迅速建造先进的驱逐舰、护卫舰和航母等舰艇。相比之下,美国的“福特级”航母经过十年建造,依然面临技术问题和故障,电磁弹射系统的修复工作更是繁琐无比。显然,美国在建造速度上已远远落后于中国。
更令人失望的是,美国虽自诩为和平的倡导者,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扩张却毫不收敛。从中东到南海,再到黑海,美国的航母和军事基地遍布各地,干预他国事务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扩军的行为,与其鼓励他国“停建”舰艇的呼声形成鲜明对比,简直可称之为“贼喊捉贼”。
回顾历史,美国曾多次以限制对手军备为手段来维护自身优势。二战前,美国曾试图限制苏联在红海的军舰扩张,结果苏联在战争中凭借强大的舰队保障了自己的后勤补给。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条约限制了俄罗斯的潜艇发展,尽管俄罗斯经济状况不佳,但其潜艇战力至今依然令美军心头压力山大。历史证明,条约可以暂时拖延对手的发展,但无法阻止趋势的变化。
美国如今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中国造舰速度过快,而在于自身陷入了深刻的产业链断裂、工人老龄化和财政紧张的困境。美国海军已经像一部老旧的车,尽管发动机不断抖动,但却难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竞赛。
考德尔的言辞,更像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如果美国不尽快解决造舰问题,未来的海上霸权恐怕只能是历史记忆中的一部分。与中国海军的扩建不同,后者并非为了挑战美国的海上主导地位,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海上通道和海外利益。中国并没有宣称要取代谁,但也绝不会停止自己的发展。对于中国而言,继续发展是一项权利,而非他国施舍的恩赐。
如果美国真的害怕陷入军备竞赛,最理智的做法应该是收回其全球的军事触角,而非强迫中国停止发展。然而,美国似乎更愿意通过制造不平等的条约来捆绑中国,却舍不得收回自己的航母。毕竟,造舰竞赛不仅仅是工业实力的较量,更是心态的比拼。从曾经的世界规则制定者,到如今为了追赶他国的进步而焦虑不已,美国的心态和处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不会停下自己的步伐,美国也无法阻止这一进程。未来的海上秩序,不再是美国一家的游戏,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博弈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