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9日报道 乌拉圭《共和国报》网站7月6日刊登题为《不只是长城:在中国生活以了解其精髓》的文章,作者是该报记者巴莱里娅·马查多。全文摘编如下:
我一直认为,旅行是认识世界、见识另一种现实和了解其他文化的最佳方式。
“不到中国,你就不会了解中国。”即使在北京待了将近5个月,我也不觉得自己能说已经完全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世界观。
对于千禧一代来说,我们大部分知识都从教科书、百科全书、杂志、广播和电视中获得。
如今,得益于互联网和通信平台,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触到以前不了解的国家、文化、宗教。在我的想象中,中国是茶叶、瓷器、长城、丝绸之路、佛像和宏伟寺庙的代名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接触到更多信息,我开始更仔细观察这个拥有超过十亿人口的国家。
跨越大洋入乡随俗
从蒙得维的亚到北京的飞行距离是19141公里,时差11小时,两国历史也完全不同。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超过35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众多的朝代,以及依然存在、鲜活且备受推崇的遗产。
从语言到打招呼的方式,我们都是不同的。汉语因它的语音语调、复杂的语法以及包含数千个汉字的书写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在中国,尝试掌握其中一些词语,至少能说“你好”和“谢谢”,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在拉丁美洲,尤其是在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国,打招呼时的身体接触是很正常的。根据与对方关系的不同,我们会握手、亲吻或拥抱。在中国,情况则不同,因为中国人更喜欢保持一定距离。讲这一点可能看起来很傻,但如不注意会在你初来乍到时造成尴尬。在中国,握手较为轻柔、含蓄,多用于正式场合或初次见面。鞠躬则可能用于会见地位、身份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新一代,尤其是会说西班牙语且曾去过美洲大陆的人,打招呼的方式有所改变。这不仅因为我们可以用我的母语交流,还因为他们更理解我们的习俗,并采用这些习俗好让我们感觉更舒服。但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人都了解和理解我们的习俗,就像我们也不了解他们的习俗一样。
衣食住行丰富多彩
我很佩服拥有“勇敢的胃”的人,他们很大胆,敢于尝试一切。就我而言,我尝试了,敞开了心扉和味蕾。我品尝了我从未想过会吃的东西。这里连做米饭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多样美食文化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口味均衡、多样,以及最重要的——分享。
在会议或团体旅行中,大餐桌上会摆满各地区的特色菜肴。在中国,在盘子里剩饭会让人皱眉头。拒绝邀请也可能被解读为无礼。
最让我惊讶的是中国对公共空间的爱护。从北京到深圳,再到新疆,我注意到各地在美化和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公园、湖泊、花园和小路无处不在。每天,我都能看到市政工作人员在种花或修整花坛。
安全是拉美与中国存在最大差距的方面之一。无论何时走在中国的街道上都是安全的,同样,如果你在公共场所遗落了东西,几小时后回去仍能找到。
另一个不同是现金的使用。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使用现金,甚至连银行卡都不用。大家都用二维码支付。
微信和支付宝等应用程序在中国是必不可缺的。一切交易都要通过它们进行,无论是在商店付款、转账、打车还是解锁共享单车。久而久之,出门都不用带钱包。一切都在手机上完成。
交通,尤其是我待过时间最长、自认为有发言权的北京的交通,是经济且便捷的。在北京出行真的很方便,有地铁、公交车和打车等多种选择,且能适配所有人的经济条件。我还经常看到很多人在专用道骑着小型电动车和自行车。交通看似混乱,但实际相当有序。
制度创新惠及世界
中国站在科技前沿,取得飞速发展。无人机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千年考古遗址的修复,这个国家已经证明,科技不仅仅是最新款手机,它正被应用于改善生活质量、就业、卫生和其他无数领域。
要理解中国,关键是观察其政治结构。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强有力的国家规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的决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战略发展。
中国寻求增强全球影响力。在乌拉圭,我们看到了投资、基础设施工程和协议,但我发现远不止于此。“一带一路”倡议、中拉论坛等合作机制正在使中国成为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重要行为体。
教育、文化、技术、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是中国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出现在所有政治讲话中。中国将自己视为一个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国家。它不仅出售商品,还展现一种它认为成功的社会组织形式。(编译/苏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