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打造有机融入的课程教材体系,才能真正使思政育人质量得到最坚实、最根本的保障。正定注重用好课堂主阵地,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为主、多学科横向融入、校本课程有机补充”的课程体系。
(一)讲透讲好思政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定各学校充分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思政课程中为学生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早年从政实践所体现的坚定信念、高尚品德、从政风范。比如在道德与法治《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中,引入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与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共同为正定谋发展的事迹;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一课中,让学生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生活时为这片土地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围绕热爱家乡的主题开展“了解正定”“习爷爷当年在正定”等一系列活动。
为探索更多元的思政课程实施路径,正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相结合制作课件、录制微课,择优向市局推荐并在县内传播,实现微课堂、党史小故事、优质课件、创新案例的资源共享,促进“三进”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县教育局已征集优秀案例、微课等200余件。
(二)上活上好课程思政
强化学科课程的育人责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正定将重大实践有机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形成全学科覆盖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溯源和历史逻辑。比如将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融入地理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化课程内容;将开“大包干”先河融入历史课程改革开放内容;在讲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隆兴寺文物保护和重建工作的支持;在语文《月是故乡明》一课中,通过描述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和思念之情,引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正定当作第二故乡牵挂于心的故事;在体育课中,带领学生认识乒乓球、认识奥运冠军、认识乒乓球奥运冠军摇篮—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情缘。
(三)创新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已出版的书籍资料是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直接、最权威、最系统的参考资料。县教育局以《知之深 爱之切》《习近平在正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为依托,分学段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重大实践进课堂教学资料》,并制作相应课件,由点及面在全县推广使用。在编写时,注重学段分层,小学以讲故事为主,初中分主题论述,高中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与实践结合,选取学生每年开展研学的隆兴寺、荣国府、塔元庄等地的相关事迹,涵盖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的主要实践,让课程开展路径更加多元。
各学校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的育人内涵,因校制宜开设校本课程。岸下小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推动建成的“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校本课《铭记历史》;塔元庄小学利用村史馆开设校本课程,以视频、照片等形式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塔元庄、指导实现美丽蝶变的历程,让学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引领下爱祖国爱家乡。
(四)建强激活思政课教师队伍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定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素质培育,通过组织大中小学教师集体教研,共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与思政课教材中可链接的内容,引导教师讲授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时自觉融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素养,正定县教育系统与石家庄学院、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共享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堂教学资源。定期邀请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教师开展培训,发挥石家庄学院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的作用,利用寒暑假组织思政课教师脱产培训。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积极性,正定将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纳入“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大赛”,以赛代训,在比赛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让教师真正成长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的新一代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