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国际政治舞台,正在上演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对决。
一边是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68个国家和27个欧盟成员加征“对等关税”,最高税率达41%(叙利亚),最低也有10%(未被点名国家)。这一政策将在8月7日正式生效。
另一边是天津。中国外长王毅宣布,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预计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齐聚添加剂。这将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峰会,议程涵盖安全、经济、能源、数字合作等多个关键领域。
特朗普(资料图)
两个事件看似独立,实则暗流涌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单边主义的又一次强硬表态;而天津峰会,则是中国推动多边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舞台。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割裂全球市场时,中国正通过上合组织搭建更紧密的经济与安全网络。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贸易战本身,成为21世纪国际秩序走向的风向标。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对等”,实则充满政治算计。
税率设计极为精细:
• 15%基准税:适用于日本、韩国、以色列等“盟友”,看似温和,实则施压。
• 19%-25%压制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20%)、泰国(19%),南亚的印度(25%)和巴基斯坦(19%)被区别对待,后者因与美国关系升温而享受“优惠”。
• 40%+惩罚税:叙利亚(41%)、缅甸(40%)、老挝(40%)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 10%“盲区税”:未被点名的国家统一征收,确保“一个不漏”。
特朗普(资料图)
此外,白宫还设置了40%的“转运税”,专门针对试图通过第三国规避关税的行为。
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特朗普对“贸易赤字归零”的执念。他在签署行政令时直言:“有200个国家,不可能与所有国家都对话。”言下之意,关税比谈判更高效。
但现实是,买单的不仅是目标国,还有美国自己。
• 亚洲市场震荡:消息公布后,亚洲主要股市创下4月以来最差单周表现,制造业信心跌至2020年7月以来最低。
• 美国通胀风险: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警告,家具、电子产品等进口商品价格可能在圣诞季前上涨8%-12%。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身稀土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业已因原材料短缺面临停摆风险。这种情况下,关税大棒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砍向别人的同时,也割伤了自己。
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正通过天津峰会构建一个截然不同的叙事。
1. 规模空前,意义深远
• 20+国领导人参会。
• 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出席。
2. 五大合作支柱,直击美国软肋
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关税战的直接回应,更是对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的挑战。
特朗普(资料图)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各国的反应截然不同:
• 弱小经济体的无奈:泰国、柬埔寨等国虽不满,但为保住美国市场,只能默认。
• 盟友的“暗流涌动”:日本、韩国表面接受15%税率,私下却在争取豁免条款;欧盟酝酿120亿美元反制清单。
当特朗普的关税清单在华尔街引发恐慌时,天津峰会的嘉宾名单仍在加长。
这种对比,恰如中欧班列与美墨边境墙的隐喻:
• 中欧班列:连接亚欧大陆,代表“连通”的全球化。
• 边境墙:物理隔离,象征“割裂”的单边主义。
天津峰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否成为“非西方贸易宪法”的诞生地,更在于它能否证明:在单边主义高墙的阴影下,合作的道路依然可以向前延伸。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将决定21世纪是属于“修路者”,还是“筑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