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回答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日期:2025-08-14     作者:f4418       评论:0    移动:http://mipe.zybear.com/mobile/news/372.html
核心提示:对于广大网民关心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辽宁省公安厅8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三支队支队长田迪、警务技术一级

对于广大网民关心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辽宁省公安厅8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三支队支队长田迪、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富斌三点建议给网友支招。一是提升信息保护意识,强化账户安全防护。大家在日常上网时,要采取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防护措施,及时修补系统漏洞;对账户要设置复杂密码,最好为字母、数字、符号组合,不同平台密码尽量不重复,且定期更换。二是规范网络行为习惯,谨慎保护个人信息。不向他人出租、出借身份证、银行卡对于不明网站、APP或者陌生链接,建议大家不随意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不随意点击未知链接、邮箱附件,不下载非官方渠道软件;在使用不常用的公共WiFi时,尽量不登录网银账号、网购账号,谨防信息泄露。三是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积极举报网络违法犯罪。广大网民特别是个人信息处理者,要严格履行法定义务,不随意泄露他人隐私、个人信息,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使用线索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我们也向社会郑重承诺,全省公安机关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相关犯罪,切实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mipe.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4/081128582.jpg" />

针对网友关心的网络谣言问题,富斌介绍了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存在的特点:一是紧跟热点,指向性强。不法分子常紧跟社会热点、突发事件,通过无中生有蹭热点、夸大其词带节奏,且谣言指向性明显,可能对特定群体、行业造成冲击,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二是动机趋利,流量至上。多数网络谣言犯罪是为了攫取经济利益,获取更多流量、涨粉等。例如一些人通过制造谣言吸引眼球,以增加账号关注度和流量,进而实现商业变现。三是形式多样,真伪难辨。有些造谣者使用AI技术对真实信息篡改,生成逼真的图片、音视频,或利用时间和地域上的信息差,张冠李戴,让公众真伪难辨,颠覆了“有图有真相”的常规认知,加上未经核实的转发,进一步扩大了谣言危害。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