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如注,冲刷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8月10日,惠泽园社区的居民李叔叔望着窗外倾盆的雨幕,心中却惦记着另一件事——车棚里那个蜷缩着的年轻人。他拨通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俊华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张书记,咱家里车棚里有个年轻人,浑身湿透蜷在那儿,这大雨天的,看着怪可怜的……”
电话挂断的瞬间,张俊华抓起雨伞就往外冲,社区工作人员紧随其后。当他们赶到车棚时,只见一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正紧紧抱着膝盖,湿透的头发黏在额前,嘴唇冻得发白,见到来人时,眼神里交织着戒备与无措,像一只在暴雨中迷失方向的小鹿。
“小伙子,别怕,我们是社区的。”张俊华放缓脚步,“这么大的雨,可不能在这儿硬扛着。”蹲下身细细询问,才知道年轻人姓王,从外地来打工,因工作不顺身无分文,已经在街头流浪多日。昨日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无处可躲,只能钻进这处破旧车棚,没想到雨势越来越大。
看着小王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张俊华当即拍板:“先回社区服务中心!”到了服务中心,他先把小王领到休息室,找来干净的毛巾和备用衣物:“快换上暖暖身子,别生病了。”转身又嘱咐工作人员:“赶紧准备点热乎的饭菜,让孩子好好吃顿饱饭。”
一碗热汤下肚,小王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张俊华坐在他身边,一边听他倾诉遭遇,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欠薪的企业名称、工作经历、擅长的技能、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放下笔,他拨通了社会救助站和人社局的电话,一字一句地将小王的经历向他们反映;挂断电话后,张俊华从电脑里筛选出适合的职业培训信息和企业招聘需求,“你看这些工作,有没有感兴趣的?社区可以帮你联系对接。”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社区服务中心里却暖意融融。从居民拨通电话到现场救助,再到联系救助站、对接就业资源,短短几个小时里,张俊华和社区工作人员用行动诠释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
雨停时,小王已经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手里攥着张俊华写满帮扶信息的纸条,眼里的迷茫渐渐散去,多了几分光亮。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在最狼狈的时候遇见了温暖;而社区的快速响应与贴心守护,不仅为他驱散了寒意,更在他人生的岔路口,点亮了一盏重新出发的灯。
这雨中的守护,是惠泽园社区最动人的民生风景—— 当居民的呼声在雨幕中响起时,总有人冒雨而来,用责任与温情,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