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宣判!”随着清脆的法槌声落下,临朐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模拟法庭内,九山镇白沙小学学生于智瀚身着法袍,神情庄重地完成了“庭审”。这场由真实校园纠纷改编的“案件”审理,赢得了旁听师生的热烈掌声——这是临朐县“法治浸润工程”的日常一景,更是县域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临朐县紧扣法治建设核心任务,以“队伍筑基、课程赋能、协同共治”三维驱动,构建起全链条法治育人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厚植法治根基。
锻造“护苗”铁军:专业力量筑牢成长防线
“法治副校长不只是头衔,更是守护成长的责任。”临朐县九山派出所所长、九山镇白沙小学法治副校长孟兴的话,道出了全县89名法制副校长的共同心声。
临朐县率先出台《临朐县法治副校长管理办法》,从公检法司等部门精选239名业务骨干组建“法治人才库”,实现全县86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配置率达100%。创新“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机制:连续两次考核优秀者可“跨校兼任”并优先评优,履职不力者及时调整,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源头活水”。
在“禁毒日”“国家宪法日”等关键节点,多部门联动开展“以案释法”“模拟法庭”等实战培训,年均组织教师法治素养提升活动20余场、专题宣讲180余场。法治副校长们不仅是“普法讲师”,更是校园治理“智囊团”——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60余次,参与矛盾调解80余起,审查学校合同200余份,协助完善修订规章制度70余个,推动校园管理从“经验治理”向“法治治理”跨越。
深耕“法润课堂”:法治基因厚植成长沃土
6月18日,临朐县付家李召小学的“法润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的案例研讨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语文课堂里,教师解读经典法律故事……这是该县“法治+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
聚焦“德法并育”,临朐县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开展“以案说法”52场次,打造16节法治“金课”,组织“法治微课堂”176节次,播放警示教育片43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万余份,覆盖师生12万余人次。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县优质资源,开发校园欺凌防治、犯罪预防等主题课件5期,打磨精品课42节,建成“法润临朐”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库。
校园里,35个法治宣传栏、8处法治文化广场、33个法治文化长廊、150余条永久性标语,让法治元素触手可及。投资380万元建设的“法治文化馆”内,设置宪法树、法治VR体验馆、研学打卡等12个功能区,年均开展“沉浸式”法治研学活动36期,培训学生8000余人次,让法律知识从“课本”走进“心坎”。
织密“护苗网络”:多元联动构建安全屏障
每天最后一节课的“法治微课堂”,已成为临朐县中小学的固定“尾课”。这种“5分钟普法”模式,将交通法规、防欺凌、犯罪预防等内容融入日常,让法治教育“如盐入水”。
为实现精准守护,该县创新“三色预警”机制,整合学业、心理、行为等12项指标,通过学生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三个探头”,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发现矛盾隐患,提前干预苗头性问题300余件次,为126名重点学生建立“一人一策”成长档案,成功转化率达100%。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临朐县充分发挥“教育联合体”的聚合功能,构建家校社“多元共育”格局:1712个家委会、108个校园纠纷调委会、37个社区“法治驿站”协同发力,累计接听心理咨询热线6000余人次,调处纠纷143件,形成“家校同频、社会共振”的育人合力。
从模拟法庭的法槌声到校园里的法治长廊,从课堂上的“金课”到社区里的“驿站”,临朐县以“三维赋能”绘就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生动图景。
新黄河客户端:刘宝军
编辑:李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