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8月7日消息(记者邵玉琴 杨亚东)连续多日的暴雨侵袭,让内蒙古多地陷入洪涝困境。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多个乡镇在本轮强降雨中被洪水“围困”。从7月23日首次遭遇强降雨至今已半月有余,当地防汛救灾工作进展如何?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否逐步恢复?记者深入一线探访实情。

与时间赛跑,清淤排涝战展开
8月7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本轮降雨中受灾严重的北什轴乡波林岱村。洪水虽已退去,但痕迹仍清晰可见——村庄里残留着厚厚的淤泥。村头的挖掘机正轰鸣作业,全力清理路面。


“最严重的时候,稀泥深达30公分,经过这几天连轴转,村里主干道的淤泥总算清得差不多了。”回忆起前几日的险情,波林岱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国平仍心有余悸,“当时水头足有两米高,水涨得很快!”
7月23日下午,村里接到转移通知后,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全员转移,到当晚12时许,所有村民已安全撤离。尽管部分村干部和防汛人员驻守堤坝严防死守,但迅猛的洪水还是漫过护村堤坝,涌入村庄。张国平透露,洪水过后,已有个别村民房屋出现坍塌或成为危房,具体数量仍在仔细排查中。

在村民祁大社的院子里,老两口正用三轮车清运淤泥,院子里晾晒着受潮的被褥、家具和粮食。连日来,他们已清理了院子里大半的淤泥,一点点让生活回归正常。目前,波林岱村的转移群众已全部返村,投入到恢复生活生产中,清理院落杂物、排出田间积水。
“就怕再下雨,只要雨势一来,就得立刻组织村民转移,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张国平的话语里满是牵挂。距呼和浩特城区30多公里的波林岱村,常住400多户村民,作为土默川平原的粮食主产区,村里以玉米种植为主,过半农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今年玉米本是好长势,眼看就要灌浆丰收,一场大水淹下去,收成怕是没指望了。”望着浸泡在水中、已长到一米多高的玉米地,张国平的无奈与惋惜溢于言表。

紧邻波林岱村的赵家营村同样受灾严重。记者走访时,村干部正组织人员加紧排涝,还有不少人在堤坝上忙碌加固,用双手为村民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暖心守护,安置点里的“家味道”
8月7日中午,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的学生餐厅里暖意融融,安置在此的受灾村民正享用午餐。猪肉豆腐烩菜、烙饼、馒头、绿豆粥、新鲜葡萄……刚走进餐厅,浓浓的饭菜香便扑面而来。人们围坐桌前,边吃饭边拉家常,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每天饭菜不重样,比家里吃的还好,还不用花钱!”来自善岱镇独立坝村百恩宽村的74岁老人范林格说起安置生活,感激之情难以掩饰,“不光吃得香、住得舒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更是贴心周到。”老人说,转移那天走得匆忙,生活用品都没来得及带,没想到一到安置点,政府就准备好了全新的被褥、牙刷、毛巾、洗衣粉等全套生活用品,让她心里暖暖的。
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校长杨军平介绍,接到接收受灾群众的通知后,学校立刻紧急召回休假的厨师,教师们也主动请缨返岗当志愿者,全力为乡亲们提供帮助。据了解,这里最多时接收了800多名转移群众,随着灾情缓解,近日已有不少人陆续返家,目前仍有60余人在此安置。
本轮降雨以来,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土默特左旗防汛指挥部们提前精准研判,在暴雨来临前就制定好了群众转移预案。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第一时间紧急启用22所学校作为临时安置点,截至目前已有序转移群众18078人次。

“每个安置点都配备了包联党员干部和医护人员,从生活保障到健康守护全方位跟进。”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周楠说,汛情中,党员干部、年轻干部冲锋在前,坚守防汛抢险一线;后方安置保障同样不能掉队,“只有让群众在安置点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一线同志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防汛战斗。”
记者了解到,安置点的饮食由旗里统一调配,既保障安全又兼顾口味,让大家吃得舒心。卫健部门向各安置点派驻专业医护人员,坚持每日两次巡诊,重点为患有基础疾病的群众提供健康监测和用药指导。因正值仲夏,旗中蒙医院还专门熬制了防暑防疫的中药茶饮,从细节处守护群众健康。此外,学校教师们组织大家下象棋、跳广场舞,通过聊天陪伴开展心理疏导,帮助转移群众缓解灾情带来的焦虑情绪。

“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群众很快就能安全有序返回家园。”周楠表示,目前旗里已同步推进农业保险理赔、房屋安全鉴定、清淤消毒等工作,为群众后续返家筑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