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次是真急眼了。
8月1日,美国宣布对印度征收25%关税,理由表面上是印度关税壁垒太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真正的目标是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210万桶原油。
这是全球首个因为购买俄罗斯石油而被美国实施惩罚性关税的国家。印度瞬间成了“出头鸟”。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印度能源部长普里的回应相当淡定:“我一点都不担心,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会处理的。”
这话听起来很硬气,但背后的算盘其实很现实。
俄罗斯已经是印度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超过210万桶原油,比沙特阿拉伯对印度的供应量还多60万桶,占印度总进口量的35%以上。
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被迫打折卖油,印度抓住机会大量进口。这不是什么政治表态,就是纯粹的经济考量。便宜的石油不要白不要。
莫迪8月2日的回应更直接:印度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必须在经济利益方面保持警惕,更不可能切断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损害自身经济。
特朗普为什么要拿印度开刀?
说白了,印度是个软柿子。虽然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伙伴,但在特朗普眼里,经济账和政治账要分开算。
“虽然印度是我们的朋友,但多年来我们与他们的贸易往来相对较少,因为他们的关税太高。”
而特朗普给俄罗斯下的最后通牒更有意思:
8月8日前必须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征收100%关税。这个时间点比新一轮“对等关税”生效日期还要晚一天,明显是想通过胁迫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以达到逼迫俄罗斯回到俄乌问题谈判桌前的目的。
逻辑很简单:先拿印度试刀,看看效果。如果印度妥协了,对俄罗斯就有谈判筹码了,其他国家可能也会害怕;如果印度不妥协,至少也能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
印度只是开胃菜,中国才是主菜。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已经明确表态:如果中国不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可能面临100%甚至500%的惩罚性关税。
这个威胁的分量比对印度的重多了。毕竟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买家,俄罗斯连续20个月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每天通过管道向中国输送216万桶原油。
中国的回应也很干脆:进口俄罗斯石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合理选择,中方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国政府对中国态度强硬的时候,7月29日,一支由波音、奥的斯、苹果、赛默飞世尔科技等等美国顶尖企业组成的代表团却悄然抵达北京,寻求深化经贸联系。
发现没?涉及的行业都是美国加征关税影响的重点行业。
这种“官方喊打,民间求合”的矛盾局面,暴露了一个现实:无论政治如何对立,企业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特朗普可以在推特上威胁,但美国企业不能不要中国市场的真金白银。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可能很有限。
先看看美俄贸易的现状:
即使特朗普征收100%关税,让俄对美出口降到零,这种损失相较俄经济体量而言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更关键的是,全球能源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砖国家积极推动用本币结算能源贸易,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欧盟内部对追随美国制裁的意愿也正在减弱,意见并不统一,德国工商界已公开表示不会再跟随美国制裁中国。
这场围绕俄罗斯石油的博弈,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不再围绕单一大国的意志转动。
印度的灵活应对、中国的坚定立场,都表明各国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特朗普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重塑全球秩序的做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阻力。
印度虽然在美国“印太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能源安全这个核心利益面前,不会为了讨好美国而损害自身经济。
中国更不用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应对任何经济威胁。从特朗普4月2日刚开始喊着要征收“对等关税”开始,我们国家的立场就一直非常明确而强硬了。
从目前的态势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印度不会轻易妥协,中国更不会被吓倒。俄罗斯虽然面临压力,但有中国、印度等大买家支撑,短期内不会因为美国的威胁而屈服。
反倒是美国自己,可能会因为过度使用经济制裁而损害自身利益。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国际经济体系独立存在。
这场能源博弈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各方都会寻求某种平衡和妥协。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单极霸权的时代正在远去,多极化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某国频繁举起关税大棒,反倒更像是迟暮的猛虎,急于向世人展示“他还行”!
参考资料:
1、华夏时报,《美企高管组团访华!排队同商务部部长握手,波音、苹果等企业都来了》,7.31
2、北晚在线,《无惧威胁坚持购买俄油,印度为何“硬刚”特朗普政府?》,8.3
3、南方都市报,《特朗普征100%关税 对俄影响有多大》,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