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玫瑰》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打拐题材”作品,但导演的改编显得难以成功,剧情套路显得过于明显,给人一种为了博眼球而自我夸大的印象。虽然是基于真实素材,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夸张的风格。
打拐案件的特殊性不容小觑
打拐的任务尤为艰巨,这与其他案件截然不同。其他案件只要将不法分子抓捕归案即可宣布结束,但打拐部门的真正斗争才刚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核心任务是“营救”那些被拐的儿童和妇女。
即便成功逮捕了不法分子,能否找回那些早已失踪的受害者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罪犯的手法往往是多层转手,涉足全国乃至海外,复杂的网络让事情变得更加棘手。一旦案件跨 provinces 或国家,处理流程和手续会显得格外复杂,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越拖越难确保被救回。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被拐卖的儿童和妇女数量至少超过20万,而成功被救回的比例仅有6%左右。也就是说,在20万人中,只有大约12000人能够顺利回家,其余的人却永远消失无踪。
在现实中,许多家庭为了寻找失散的亲人,不惜耗费十几年、二三十年的时间,依旧在苦苦坚守。我们常常从新闻中看到,年过七旬的老人们,才刚刚找到失散多年的家人,这无疑是打拐案件的社会现实,残酷而无奈。许多家庭因为一不小心,便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与自责。即便最终抓获了嫌疑人,也未必能找到失踪家人的下落,毕竟他们早已不知被转卖到何处。
这一题材虽具警示意义,但关键不是突显英雄救人,而是揭示不法分子花样繁多的手段,让大家意识到各种令人震惊且防不胜防的骗局,从而提高警惕,远离陌生。
女主的超能力设定
然而,《利剑玫瑰》在女主角的设定上却显得有些过于神化,剧情几乎呈现出“丢一个救几个”的节奏!故事通过一起大案小案的双重拐卖事件展开,女主郑薇薇刚加入“打拐部”,就被两个案件牵扯得异常紧张,她的情感也随之崩溃。
在思绪回到24年前好友林然然被绑的那一幕时,她下定决心要放弃高管职务,投身于“打拐部”,亲自去解开这个历史遗留的难题。于是,郑薇薇向失去孩子的家属许诺,身为警员的责任保障她一定会找回孩子,号召大家给予更多的信任与耐心。经过她的努力,不法分子被逐一抓获,郑薇薇和小洋芋也顺利获救。
在营救的过程中,女主不仅成功营救了何晓莹、张浩、萍娇(白秀菁)等人。无论案件的时间长短,仿佛只要落入女主手中,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接下来,郑薇薇还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十几年前丢失的骆晓宇、孙小光,以及她的好朋友林然然,都在等待她的营救。按故事的发展节奏,不难猜测女主必定会成功解救这三人!
结束语
遗憾的是,导演在拍摄此题材时,仅聚焦于展现女主的卓越能力以及她救回的无数人,却忽视了不法分子手法的多样性与“打拐部”任务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此外,导演可能没有意识到,剧情中的个别案件仅是成千上万被拐事件中的成功救援个例,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得女主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
那么,这部作品究竟是为了谁而制作的呢?如果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看到这样的剧情,难道不会心生疑虑:既然可以成功找回,为何自己失踪的孩子依旧无音讯呢?
其实,导演本可以传播“打拐部”成功救回的案例,但在分享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现实中仍有94%的家庭未能被救回,不能让女主像超人一般所向无敌,几乎达到100%的营救率显得过于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