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风,乃传家之宝,承载着家族的精神传承与道德力量。在七星关区野角乡大水村,吴琴咡一家便是良好家风的生动诠释者。
走进吴琴咡家,温馨和谐的氛围扑面而来,一家人正围坐在客厅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2009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李家的平静。吴琴咡丈夫李七幺的弟弟李发远不幸离世,留下4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吴琴咡与丈夫商量后,毅然决然地将4个幼儿接到自己身边抚养。同时,考虑到悲伤过度的婆婆独自居住生活不便,她也将婆婆接到身边,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刚开始接过来的时候,我们两个人一共要养8个娃娃,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吴琴咡笑着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从容。

16年来,在吴琴咡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们茁壮成长。如今,大侄女李玲已经结婚成家,大侄子李欢在新疆参军,今年刚刚高考毕业的李微,更是以 560 分的高分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他们用优异的成绩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回报着吴琴咡多年来的辛勤付出。
“伯伯他们一直以来都待我们很好,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我们。”李微满怀感激地说,“更重要的是,伯伯的教育方式就是言传身教,他是我们的榜样。”

吴琴咡一家的故事,只是七星关区“良好家风”建设的一个缩影。自“五风行动”工作开展以来,野角乡以开展“树家风榜样,创和谐乡村”主题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乡情制定选树方案,构建评选机制,发动群众通过挖掘身边典型。并通过活动、家风展示厅、群众会、宣传报道等宣传方式,全方位展示他们的典型事迹,传递家风正能量。
“自培育‘良好家风’行动开展以来,全乡家庭暴力案件降幅明显,家庭纠纷稳步减少,家庭关系日益和谐。”野角乡党委委员陈美说,野角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大水村为试点,打造“大家风范善若水”党建品牌,将“孝、善、勤、俭、和”融入“良好家风”主题广场建设,让传统美德可观可感。
2025年,七星关区以“六个起来”促家风建设与基层治理融合,打造家风宣传点14个,家训家规挂牌上墙1371户,全区家庭参与家风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累计服务家庭超900户。目前七星关区已在30个乡镇,开展了40余场家政培训,覆盖2500余人次,在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在七星关区,良好家风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风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七星关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特色教育项目和校园文化建设,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个角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走进区第二实验学校,孩子们正以古诗新唱的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

2024年9月,区第二实验学校新增两个特色教育项目,其中,“古诗新唱”社团通过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同时,学校还以级部为单位,开展“经典诗词进校园”活动,通过晨读的形式,将经典融入学生日常。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分级制定经典读本,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文化魅力。”区第二实验学校德育主任叶青燕介绍,此外,学校坚持以师生为本,将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放在首位,从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为营造文明和谐校园环境,学校建设了100多个班级书吧、5个楼栋主题书吧和1个图书馆,收藏书籍约6万余册。课余还举办阅读主题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此外,该校通过“师德师风”讲述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学习,以及教师职业素养沙龙等活动多维度打造师德文明之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文明少年。这是老师教我们的。”区第二实验学校学生王艺霖说。

2025年,七星关区以“文明校风行动”为总抓手,聚焦“良好师风”与“良好学风”双核驱动,通过“示范引领+全域推进”的工作模式,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风学风建设专项行动。
同时,通过打造区第八幼儿园、区第四实验学校等“文明师风”示范校,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创新实践载体,形成了“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文明校风建设的直观体现。据统计,2025年七星关区中考600分以上105人,占全市66%,高考600分以上701人,占全市67.15%,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七星关区中医妇幼集团医院自组建以来,随着医院“自律行风”工作的推进,贴心的服务、优化的流程、优秀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医院知名度。
“您好,这边有自助挂号终端可以挂号,过来我帮您挂。”看着来诊群众抱着小孩子,导诊台的工作人员周娟快步向前,帮助群众解决挂号需求。

为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区中医妇幼集团医院开展党员“三亮”活动,划 4 个责任区、设 8 个先锋示范岗,鼓励党员“当先锋、做表率”提升服务。并依托“党建五项行动”,以“五抓五提”“五心六声八有”服务推动“自律行风”行动走深走实,为七星关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七星关区的“自律行风”行动以涉及民生最直接的卫健、医保、司法、住建、民政、市场监督、交通运输、政务服务8大行业为突破口,推动“自律行风”行动向体制外全面延伸。8家单位紧密结合主管行业特点,对行风建设工作全面部署,着重抓好诚信自律建设,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jpg)
在“自律行风”行动的推动下,七星关区各协会积极作为,均制定并公开公示了行业规范,如出租车行业制定相关文明准则;市场监管局制定多个行业自律公约并督促上墙,引导诚信经营;民政局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卫健局开展医疗领域警示教育,覆盖 2000 余人次,促使 25 名医务人员主动上缴违规所得近 400 万元,切实净化了行业风气,成效显著。
法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必修课”,在七星关,一股法治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为助力青少年学生筑牢法治根基,增强法治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我区创新举措,选派专业法治副校长入驻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这些法治副校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日常,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讲座、主题班会、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校园法治建设,实现了普法宣传与学校保护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之地,学生也不是唯一的普法对象。为提升全区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七星关区还通过录制电信网络诈骗、失火引发火灾、区未成年人观护基地介绍等法治宣传视频,以及策划制作大型直播活动等进行全面的普法宣传,让群众知法守法、敬法用法。
同时,七星关区注重法治氛围营造,在双山镇锦绣社区、小坝镇公鸡山社区、朱昌镇花厂社区建立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在人民公园、拓海中央公园、南山公园打造反诈宣传主题公园,通过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法、懂法,潜移默化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

2025年,七星关区围绕“法治政风”工作计划,紧扣法治素养提升,扎实开展行政执法培训。今年2月,七星关区组织33家行政执法部门、53个乡镇(街道)共962人参训,有效强化了执法人员的法治、程序与证据意识,提升了领导干部行政执法能力。
同时,为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七星关区以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为抓手,推进执法监督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今年以来,区综治中心接收线上线下案件834件,调解中563件,排查录入矛盾纠纷11043起,办结9312起,办结率 84.32%,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远亲不如近邻,现在社区有了邻帮互助理事会,谁家有事都能得到帮助,邻里之间更和谐,幸福感也高了!”提起社区成立的邻帮互助理事会,归化街道同德社区居民杨富竖起了大拇指。
据悉,归化街道同心、同德社区作为夹岩移民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1843户10976人,居民来自赫章、纳雍、大方、七星关区等不同县区,存在风俗习惯差异大、矛盾纠纷突出、互帮互助意识薄弱等问题。

为破解治理难题、减轻外出务工家庭负担,归化街道以“三治融合”为抓手,成立邻帮互助理事会及小组,形成“共商、共建、共治”机制,整合邻里资源破难题、提善治水平。同心同德社区理事会下设 5 个小组,以“支部引领+小组响应”团结各县区人员,提升移民安置群众认可度与满意度。
“明确由各县区组成的领帮互助小组针对不同县区居民矛盾,邀请原籍乡贤能人、德高望重的人员参与调解,从根源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德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礼奎说。

针对红白事攀比浪费、风俗冲突问题,理事会制定《移风易俗公约》,将限制恶性攀比、大操大办等规定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成立互助机制,通过“流程简办、小组帮办”的方式,切实解决移群众白事操办的支出问题。今年以来,归化街道矛盾纠纷同比下降70%、外出务工人员因家事返乡频次减少80%、红白事支出户均降低60%。

近年来,七星关区通过“党建引领、德治为基、法治保障、自治为本、文化助力” 等多元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七星关区依托各类阵地常态化开展道德实践,评选出省级以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58例70人,以榜样涵养文明风尚。在自治上,修订618个村规民约,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设滥办酒席举报热线,群众回访满意度达100%,实现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文化方面,年均开展300余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为和谐社风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七星关区“五风行动”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方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接下来,七星关区将继续深化“五风行动”,推动家风、校风与行风、政风、社风协同发力,为七星关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